学科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一、历史沿革

林学学科源于1909年创立的顺天中等农业学堂。1958年9月,成立河北省黄村林业专科学校。1959年3月,河北省黄村林业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改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化分校。1970年12月,成立河北林业专科学校。1985年1月,学校改名为河北威尼斯wns.8885556,1995年5月,原河北农业大学与河北威尼斯wns.8885556合并,组建威尼斯wns.8885556。1995年,林学学科被河北省政府列为河北省重点学科。1996年6月,森林培育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林学学科被确定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06年1月,林学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9月,林学一级学科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3月,林学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林学学科被遴选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16年,林学学科被河北省确定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二、特色与优势(含地位、影响力等)

山区综合治理研究领域,以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打造出打造出“绿岭”核桃、“富岗”苹果全国驰名品牌,培育了 “绿岭”、“富岗”、“葫芦峪”等山区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创造出太行山精准扶贫新模式,使得太行山区10万农民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重大影响。

抗性育种新领域,培育的“741转基因杨”获得林业行业首个技术发明二等奖。杨敏生教授带领的团队,进一步针对抗虫、抗旱耐盐等关键抗逆性状,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京津冀推广的“741杨”、“四倍体红花槐”等植物新品种。创建了北方常用树种品种的DNA指纹网络数据库,也是国内唯一将DNA指纹鉴定作为林木良种审定必备程序的省份。

森林保护研究方面,以天牛等蛀干害虫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以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抗性诱导、物理灭虫装置和蛀干害虫树种合作防御天牛危害综合防治模式,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三北地区杨树天牛防治中应用推广面积达到近百万亩。开发了 “双层双封口一体化果袋”,建立了集无公害生物源农药、昆虫寄生真菌、美国白蛾化蛹的诱集技术为一体的美国白蛾综合防治体系。

森林经营方面,以燕山山地现有林为对象,形成以华北落叶松和次生林多功能经营为特色的经营技术模式,完成12项技术规程,支撑了全省中幼龄林抚育工程技术和监测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首个非木质林产品和野生植物经营认证技术标准,15种林下经济产品通过认证,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

生态与植被恢复方面,摸索出一套植被恢复工程技术体系和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打造了前南峪植被恢复模式,植被覆盖率已达94.7%,并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三、学科队伍

林学学科现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24名,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2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各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特等劳模、“燕赵楷模”荣誉称号各1人,荣获国家级先进工作者、绿化奖章、优秀科技特派员以及师德先进个人各1名。

四、标志性成果

近十几年来,林学学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河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25篇、国家一级学报论文350余篇;出版著作35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6项、审定品种11个。制定林业行业技术规程、河北省地方标准共计23项。

五、未来发展

通过3-5年建设,在山区综合治理与精准扶贫方面,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技术体系与开发模式;在杨树转基因育种方面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林木品种分子鉴定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天牛等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控技术方面,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燕山山地景观林多功能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方面,达到世界领先地位。最终将林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高水平学科。